华为Mate50“捅破天”正面硬刚苹果iPhone14,胜算几何?
9月的智能手机市场向来热闹,今年尤甚:先是9月6日华为最新旗舰手机 Mate 50 系列正式露面,紧接着是9月8日的苹果iPhone14系列、9月15日的荣耀X40……各品牌不仅发布智能手机,还有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及全新的软硬件成果。而往前追溯,8月底的OPPO2022开发者大会,发布了新一代操作系统ColorOS 13以及首个自研智慧跨端系统“潘塔纳尔”;往后展望,则有被称为“国产最强折叠机”的vivo X Fold+,有望9月底亮相。 从公开报道看,各品牌新品的市场反响似乎都很不错,尤其在9月16日iPhone14系列发售首日,再次出现了“一机难求”“黄牛加价”等现象。 对品牌而言,自然不会给自己的新品销售“泼冷水”,公开介绍也是“王婆卖瓜”。但对消费者而言,那些充满专业术语、参数指标的介绍,靠谱吗?比如,类似华为的“捅破天”卫星通信功能、苹果的仿生芯片等卖点,到底是噱头还是名副其实? 这些功能经得起检验 随着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,类似“华为正面硬刚苹果”等标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。但从第三方机构的分析看,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占比仍低于苹果,部分技术与苹果仍有差距。 那么,包括华为在内的国产手机,到底有哪些技术可圈可点?比对消费者评价和业界分析,国产中高端智能手机的以下功能已经经过了市场检验,且基本实现“苹果无,国产有”。 其一是续航与快充。总体而言,国产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要优于苹果,同时,大部分中高端国产手机均支持“快充”,有助于缓解用户的“电池焦虑”。 在国产手机中,OPPO是最早进入快充领域的品牌,在2014年就推出了支持VOOC闪充的Find 7。如今, 65W已经成为手机快充功率的主流,能支持国产手机在10分钟左右从剩余电量不足10%达到电池容量超过50%。眼下,部分品牌的旗舰款甚至支持100W以上的超级快充,如iQOO 10 Pro的手机快充功率已经提升至200W,10分钟就能充满一部手机。 相比之下,苹果手机的续航和充电仍延续传统技术,历经数代都未有创新突破。 其二是摄影效果的优化。智能手机的拍摄效果来自软硬件配合。其中,硬件包括摄像头本身,有感光度、像素等硬件指标。在这方面,国内外手机品牌各有所长,除了品牌自研,徕卡、蔡司等知名镜头生产企业均已成为手机品牌的合作方。而在软件方面,往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,由手机系统对拍摄环境、对象作出准确评估,继而自动调整,优化拍摄效果。 从实际拍摄效果看,国产品牌更舍得为硬件砸钱,也更愿意通过软件投消费者所好,最终呈现的摄影摄像效果往往更符合消费者期待。 不过也有消费者提出,部分国产手机的软件自动调整存在“用力过猛”的情况,与苹果手机的拍摄效果相比,部分国产手机“太过美化”,而苹果手机“比较真实”。 这些功能值得期待 除了以上两项特点外,国产手机的硬件和软件发展还有不少新成果。但由于是新成果,最终的市场表现有待观察,目前只能说前景可期。 一是新材料的应用。典型案例是华为新款Mate 50系列中部分型号采用的“昆仑玻璃”。“昆仑玻璃”是在普通玻璃中注入复合粒子,使得其面板中含有大量高强度纳米晶体,因此获得了业界首个瑞士SGS五星抗跌耐摔认证。根据华为提供的官方数据,Mate 50 Pro昆仑玻璃款产品的整机耐摔抗跌落能力是普通玻璃款的10倍。 “抗摔”是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重要期待,苹果等海外巨头也不断强化面板坚固度。不过从目前成果看,华为的“昆仑玻璃”略胜一筹。 在新材料的研发中,国产手机还纷纷聚焦折叠屏,折叠屏手机的屏幕需要兼顾坚固度与柔韧性。对此,华为、vivo等都给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。相比之下,苹果手机的外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,也没有折叠款产品。所以,对喜欢折叠屏的消费者而言,国产智能手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不过,折叠屏产品的定价普遍较高。 二是卫星通信能否落地民用。此次华为Mate 50系列被称为“捅破天”,是因为该系列手机成为全球首款接入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,没信号也能发消息。目前,华为手机仅支持单向卫星通信,也只能发送文字消息。有业界人士据此评论:“启发意义更大”。 苹果新品同样支持卫星通信,而且是双向通信,但也有短板:一来该技术只支持部分地区(并不包括中国),而且为收费服务。二来目前苹果也仅支持发送文字消息。 所以,综合国内外研发成果,只能说:“智能手机+卫星通信”的新赛道已经展开,但赢家尚未诞生。 三是打通全场景与全生态。这是苹果系列产品的重要优势之一。苹果基于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,构建了一个囊括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、笔记本电脑、智能手表、智能电视等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的生态系统,打通不同的应用场景,且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任意切换,所以很受“果粉”喜欢,也由此积累了相当忠实的消费群体。 相比之下,国内品牌此前均聚焦单品研发,所以在场景和生态营造上,要比苹果慢几拍。但积极的信号是,国内品牌加大了全品类、全场景和全生态的研发,并且主动破除“门户之见”,不仅打通自有品牌的不同产品,而且打破不同品牌间的隔阂,实现无线互联。 例如,荣耀在发布X40系列手机的同时,也发布了MagicBook X系列笔记本、荣耀平板X8等全场景产品,以及预告了将于今年四季度亮相的MagieOS7.0系统,该系统已与安卓及Windows系统打通。也就是说,荣耀的产品不仅内部互联,而且能与使用其他操作系统的智能产品互联,既方便用户协同作业,又能降低用户的换新成本。 同样地,OPPO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,也发布了旨在打通不同设备和场景的新一代操作系统ColorOS 13以及首个自研智慧跨端系统“潘塔纳尔”,旨在连接不同设备、系统和服务。OPPO的“野心”似乎更大一些,表示要借此“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泛在服务”,在物联网、互联网服务以及智慧健康等方面加速生态布局。 应当说,这些创新成果已经触手可及,不过它们到底能连接哪些设备、为消费者提供哪些便捷,仍旧有待市场检验。 这些方向有待加强 不难发现,国产手机或者说消费电子品牌的创新成果可圈可点,而且有许多已经迈入世界一流行列,能与苹果等老牌巨头平分秋色。 但多个第三方机构的销售数据显示,在高端智能产品市场,苹果的优势仍旧明显。究其原因,国产品牌的“底层基础”还有待加强。 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是,国产品牌还无法为手机的核心性能“做主”。大部分国产中高端智能手机的芯片均为高通骁龙,操作系统均基于安卓设计。这意味着高通和安卓掌握了这些手机品牌的“命门”。 然而,苹果的自研芯片A16、自研操作系统IOS在系统稳定性和操作流畅性上,仍有明显的优势。而且,这些自研硬件和软件的结合,还能弥补了苹果产品的部分短板。例如,虽然苹果手机的电池容量比很多国产手机都小,但基于苹果的A系列芯片及LTPO屏幕技术,使得苹果手机用更少的电量实现更好的显示,变相提高手机续航。有第三方机构测评发现,去年上市的iPhone13 Pro Max的电池容量虽然只有4350mAh,但续航能力超过了拥有5000mAh电池容量的安卓手机。 其实,国内品牌也意识到这些短板,正在奋起直追。例如,小米推出了ISP芯片澎湃C1,电源控制芯片澎湃G1;vivo推出了首款ISP芯片V1;OPPO推出了自研的NPU(AI)芯片“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”,等等。这些芯片的诞生,都试图在画质、生效、成像等方面形成和苹果的差异化竞争。 不过,国内品牌自研芯片的探索方向还要更深一步,触及处理器这一核心部件,才可能对苹果产生更有力的冲击,也为国产智能手机乃至其余智能产品构建更加稳固的发展基础。
本文见底 您辛苦了
针对以上发布内容,本站声明
微信扫码 享用本站服务号
|